谋划和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。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工作。促进知识产权与全省科技、经济、贸易等紧密融合。
促进区域知识产权协调发展。促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,建设关中五市一区知识产权强市群,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知识创新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高地。促进陕北转型持续发展,指导延安、榆林两市围绕能源精深加工、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快形成核心知识产权,支撑陕北建设全球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。促进陕南绿色循环发展,围绕循环经济、环境保护、绿色产业等,推动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。
引导企业依靠知识产权提质增效。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工程,增强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,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数量多、价值高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。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,逐步形成产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。到2020年,打造120家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。
推动产业依靠知识产权转型升级。按照“一产业一方案、综合施策”的办法,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。探索制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制度。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机制,试点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,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,引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支持有条件的市区发展区域特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。
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。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进程,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优势互补、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,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案件移送制度,推进知识产权审判“三合一”工作。适时开展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、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工作。加强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,开展互联网、电子商务、大数据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研究,出台推进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工作指导意见。发布年度《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》。
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。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。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,加强重点领域和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监管和查处,挂牌督办知识产权重点案件。惩戒知识产权侵权失信行为,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,做好专利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工作。开展跨区域专利执法专项行动。
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。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,建设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。鼓励维权援助机构开展纠纷诉前调解,及时化解知识产权纠纷。在重点园区、企业、众创空间等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。建立知识产权纠纷技术鉴定、专家顾问制度,完善仲裁、调解等多元化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。
提升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水平。按照中央部署,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,形成责权统一、运转高效的省市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。坚持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,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发展各项计划管理办法、工作管理规范,提升管理法治化、规范化水平。
推动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等知识产权规范管理。完善知识产权贯标工作体系,发展贯标工作辅导机构,建立贯标审核专家库。推动符合条件企业通过国家贯标认证,推动高校、科研机构“应贯尽贯”。到2020年,争取全省知识产权贯标企业超过500家、高校30家、科研机构10家。
进一步提升专利创造能力和水平。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形成知识产权,提高区域、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度。开展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和专利“挖潜”工程。进一步完善专利创造资助政策,突出授权发明专利。开展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创新活动,促进众创空间、在线创意等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。支持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围绕可能产生颠覆性突破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,获取一批具有战略储备价值专利。在第五代移动通信、增材制造、无人机、北斗导航、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,支持创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专利,建立专利联盟。奖励我省优秀专利项目和获得中国专利奖项目。
加强专利国际布局和风险防控。推动企业、科研机构、高校等联合向国外申请专利,开展海外专利布局。开展标准必要专利布局,促进标准研制与专利布局有效衔接。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,加强对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制度环境、重大知识产权案件跟踪研究,及时发布知识产权风险提示信息。制定应对海外重大知识产权纠纷政策,建立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,引导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、高品质知识产权服务,助力我省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发展。做大做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,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。发挥好陕西航空航天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作用,促进军民技术供需对接、军民产业互动发展,助力全省10个百亿级军民结合大集团和5个500亿级军民结合基地建设。建立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研究院。依托西安高新区等军民融合产业园,探索建立国家军民融合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示范基地。推动高校、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。围绕“一院一所”科技创新模式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。
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。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防范机制,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防控体系。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。鼓励银行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。引导各类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担保服务。协调保险机构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和服务,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工作,探索专利保险新险种。
促进知识产权就地转移转化。鼓励和指导我省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权益归属、奖励报酬和转移转化等管理制度。鼓励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通过无偿许可专利方式,支持单位员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。组织高质量专利技术参加丝博会、农高会等展示交易。开展知识产权创业培训。
推进知识产权评议工作。完善知识产权评议政策和工作指南。围绕重大产业规划、高技术领域重大投资项目等开展知识产权评议。探索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评议报告发布制度,逐步实现全省各级政府重大经济、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全覆盖。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,重点针对项目投资、人才引进、展会参展、技术交易等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,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能力。
开展专利导航、预警和知识产权决策研究。推进专利信息广泛运用,为全省科技、经济等管理和决策提供知识产权支撑。启动专利布局研究工作,开展全省专利资源调查和分析。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,引导企业开展专利微导航。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工作。推动实用性、综合性强的专利数据库建设,向全社会特别是创新者免费或低成本提供专利基础信息。紧扣全省知识产权发展实际,做好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研究。
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。鼓励社会资本在陕成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,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,培育涵盖知识产权创造、运用、保护和管理各环节的服务产业链。建设各具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。在杨凌建立以农业知识产权众创空间、互联网+知识产权+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服务平台。支持知识产权研究会、专利保护协会、律师协会等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工作。
强化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能力。支持在学校、科研机构、公共图书馆和行业信息中心等建立专利信息服务网点。拓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和范围,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知识产权信息,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知识产权信息需求,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及推送服务。
提高专利代理服务能力。出台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。壮大专利代理人员队伍,提升业务技能,增强服务能力。培育星级专利代理机构、专利代理人。引导专利代理机构区域均衡发展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建立行业执业信息披露制度。引导建立专利代理行业协会,推进诚信体系建设。
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。探索建立满足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中介服务机构等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要求的职称序列、评审体系和评价机制。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分类管理和服务工作,培养知识产权领军人才、复合型人才,引进和培养知识产权价值分析、预警、评议和运营等方面高端专业人才。支持各级各类知识产权智库建设。
强化知识产权培训。建立知识产权培训工作体系。推动将知识产权列入各级党校、行政学院干部培训课程。加强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,借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陕开展的各类培训,加强我省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基础性、系统化培训,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的能力与水平。
推进知识产权专业教育。支持我省有条件高校建设知识产权相关学科,增设知识产权专业,开设知识产权辅修课程等。依托相关大学翻译实践教育基地和语言服务平台,建立覆盖“一带一路”所有语种知识产权翻译服务体系。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,推进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。
加强知识产权宣传。发挥好政府门户网站、政务微博、广播电视、报刊杂志等各类新闻媒体功能,增强4.26世界知识产权日、知识产权宣传周、中国专利周等专题宣传成效。编制好《陕西知识产权信息》《陕西知识产权》。加强公益性、普及型宣传,推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,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。
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交流。深化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省部合作会商机制,争取在我省设立“丝绸之路经济带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”,推动我省知识产权工作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。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、发达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双边、多边合作。同发达省份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合作交流机制,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。